第423章 未来(3 / 6)

行了批评。

李学武就是算准了要来这么一出,再结合上个月上面下达的通知,从今天开始,局势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阶段。

他将其称之为“头脑发热后的冷却阶段”。

很形象,也很贴切,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个时候突然才发现自己站在退潮下的沙滩上,裤衩已经飘走了。

——

“怎么搞的嘛!”

在新年前夕的全市重点工业座谈会上,主管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领导拍了桌子发了火。

原因是轧钢厂在钢城已经完成电子工业生产基地的布局,这件事才被上报给他。

尤其是结合前期轧钢厂的汽车工业、五金工业等重点生产工业布局钢城。

随着红星轧钢厂正式立项并提交集团化申请,京城又一个托拉斯级别的企业巨头要崛起。

只是对于京城工业主管部门来说,这不算什么好事。

如果说工业发展有属地管理的属性,在税收和人事上会有一定的优势,那红星轧钢厂属实是不打算给他们留一口饭的。

从了解到的信息里得知,红星轧钢厂甚至连轧钢工业都准备在集团化目标实现后,转移至钢城。

就算计划书中标定的生态化、科技化、更注重人文的发展理念很具有前瞻思考。

尤其是轧钢厂所规划的亮马河生态工业园区只要建起来必定会成为京城工业体系的标志。

这也遮盖不了京城工业将会失去一个重点工业生产单位的事实。

轧钢厂在京的发展和生产是以重工业钢铁产业下游作为有力支撑,与京城钢铁集团共同组成了华北地区的钢铁产业支柱。

如果将轧钢厂流失掉,对于京城工业来说,无疑是他这么做为主管领导的工作没有做好。

会议是程开元和李学武一起参加的,李怀德还有另外一个会。

在会场上,领导发了火,他们坐在

但工业发展就是有着其冰冷无情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站在京城工业的角度上考虑,自然是保留轧钢厂在京才是最有利的一面。

但站在轧钢厂自己本身的角度来思考,企业发展必要要甩脱一定的桎梏,否则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程开元并没有在会议上回答市里的询问,更没有就相关问题做出相应的解释。

李学武看得出来,市里对红星轧钢厂的做法是不满意的,甚至是有意见的。

郑树森不在市府上班,而是在市管委组,综合来说算是第三号,主管组织人事。

这一次工业经济座谈会并没有见到他,倒是跟任晓宇碰了面。

从会场出来的时候,趁着程开元被叫去汇报工作的空隙,任晓宇找了他来办公室抽烟。

任晓宇就是谢大姐的爱人,在府办任职副主任,很有能力的一个人。

刚进屋,便主动帮李学武泡了茶。

见李学武主动掏烟还不满来着,非要抽他的。

任晓宇跟董文学的家庭出身类似,均是少年孤苦,被顾海涛领到身边养育。

他父母是四零年没的,如果不是顾海涛,可能跟很多同样出身的人一样,窝在某处农村务农。

身份对于他们来说,前十几年是危险,后十几年是负担。

所以李学武几次见到任晓宇,都未从他的身上看出任何子弟的傲气和锐气。

朴实稳重,有着青年一代的执着和热情,也有着奋斗一代的热血和责任。

相比较董文学,他在府办工作,接触的风浪越多些,工作的环境更复杂一些。

这也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意志坚定的思想,跟谢大姐两人生活很是恩爱,从聚会时就能看得出。

对于李学武,任晓宇更是当亲戚看待,当亲妹夫一般看重。

早在董文学选了他送去顾海涛那里相亲,他就在默默观察着李学武。

尤其是风浪骤起之时,这个年轻人能够敏锐地观察到风向讯息,很有作为地判断出了正确的思路。

难得的是,他能独立思考,更能果断出击,现在比董文学不如的可能仅仅是年龄和资历。

就连董文学履任炼钢厂,在他看来有一大半的功劳要落在李学武的身上。

包括董文学去年遭遇的那一场变故,韩殊是有些傲娇的,这跟她娘家有关系。

但韩殊也是冷静的,是睿智的额,至少在处理这件事上,任晓宇是站在韩殊这一边的。

如果透过韩殊的家世看待这个问题,董文学是要做深刻检讨的。

但有韩殊的理解和忍让,有他自己的幡然悔悟,韩殊娘家人也只当两口子好比什么都好。

韩殊的父亲是老军工了,被誉为轻兵工之父,也是五五年第一批拿中字衔的干部。

更是在外事部门工作多年,很有高风亮节。

最让任晓宇佩服的是,他能急流勇退,于前年,也就是六五年就以身体原因退休在家了。

且不知韩殊的父亲才六十岁,自幼身体强壮,武艺高强,主动退下来,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他是从小听着这些长辈,看着这些长辈做事的,对他来说,这是生活,也是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