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这就是分封?(求月票!)(1 / 2)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1170 字 3个月前

当晚除了婴童之外,连林父林国忠、林母林宋氏在内,全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一起吃饭。

大厅内一片欢声笑语,因为林泰来说了,这次大概会在苏州住很久,这让近年来聚少离多的家人都很高兴。

林父想起什么,对林泰来说:“你说的那什么双季稻,今年终于种出来了。”

林泰来大为惊讶,“父亲还真折腾出来了?”

林父有点不满意的说:“不过插秧时间把握不好,产量略稀少。”

林泰来就鼓励说:“不要紧,父亲可以继续!若能培育成了,那就是大功德。”

说起来距离小冰河期也不远了,也该未雨绸缪了,任何有可能缓解问题的手段都要试试看。

等林泰来和家人聚完后,按惯例又是大规模的接受拜见,林府又出现了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

为了省事,林泰来坐在前堂接客,两个门客钱世扬、周道登负责引见、陪客、送行等事情。

“知府屠叔方到了。”钱世扬看着名帖,先禀报说。

林泰来指示说:“让屠太守等等,先把苏州卫的李指挥和守备营的赵守备叫进来。”

李指挥指的是苏州卫掌卫指挥使李天佑,而赵守备指的是苏州卫指挥佥事兼守备营守备赵大武,也是和林泰来一起运过漕粮、搞过兵变老战友了。

林泰来都没问这两人今天有没有来到林府拜见,直接就喊人进来。

如果他们两个今天没来,那以后可以永远不用来了。

钱世扬应了一声“是”,就去大门口叫人了。

等到两人进来,林泰来开口道:“今日时间紧张,闲话也不必多说了。”

然后对李指挥问道:“这一两年因为朝鲜战事,我让你们从苏州往山东运粮,往回运棉花,感觉如何?”

此时江南尤其是松江府棉布纺织业发达,棉花不够用,而山东因为地质原因盛产棉花。

李指挥答道:“道途遥远,而且阻隔了三道大闸口,效率不太高。”

林泰来就干脆利落的说:“那今后就与凤阳卫漕军合作,我让兵部去疏通了!

以后凤阳卫漕军空船回程时负责将山东棉花运到扬州,然后我们苏州卫漕军负责运回江南。”

林泰来要的不是贩运棉花这三瓜俩枣,而是掌控江南和山东之间这条经济纽带。

在李指挥这边说完,又对守备营赵大武说:“这次上朝鲜杀倭,有三百苏州志士热心报国,组成一心会随我出征后,多有军功。

朝廷允给升赏,约有百余人可以出任队长之类的底层营官,我们苏州守备营能接收多少?”

赵大武有点紧张的回复说:“守备营就这点兵马,确实无法一下子接收如此多营官。”

林泰来便道:“再怎么样,也不能寒了这些为国杀敌志士的人心啊,不然谁还肯卖命?

如果苏州守备营安置不下,那就往附近其他各营安置,比如守江口的金山营之类的地方都行。”

赵大武又说:“在下并非他们上司,无权说服他们啊。”

林泰来说:“我让兵部给你一个安置志士的差事,你代表兵部去与周边各营交涉,半年之内完成安置!”

这样赵大武就不担心了,承应道:“得令!”

然后又问道:“敢问君侯,这个一心会还存在吗?在下能否加入?”

林泰来答道:“理论上,只有跟我一起上阵杀敌的人,才能加入一心会。”

赵大武有点失望,他感觉这个一心会就是林君侯在军营的心腹组织,肯定大有前途。

低级营官虽然没啥实力,但如果一百多个同在江南的低级营官能秉持“一心”,还有林君侯这样的领袖,那影响力就是另一个维度了。

但林泰来又说:“不过老赵你当年跟我在扬州闹过兵变,也算是一起战斗过的人,可以破例入会。”

六七年前还只是苏州卫运军百户的赵大武大喜谢过,美滋滋的出去办事了。

他感觉苏州卫指挥佥事兼苏州城守备不是自己的终点,生活又有奔头了。

等先接见完军方人物,林君侯才把屠知府叫了进来。

这不算是亲信,林泰来也就没有太多可说的,只是嘱咐了几句多组织工程维持航道畅通之类的话。

知府对于林泰来而言,其实也就是能以官府名义合法征发民役这点作用了。至于其他大部分政务,林氏集团就能帮着官府办理解决了。

打发走屠知府,又象征性的见了见两个知县,就算是接见完本地的官面人物了。

至于巡抚、巡按、提学御史等等,此时都不在苏州。

接下来觐见的这帮人,是林氏集团内部各山头的人物。

元勋宿老高长江向林泰来汇报了横塘学院这两年的情况,当林泰来听到开始有大批自主培养的人才进入集团工作后,非常高兴。

而后高长江又以说书人公所总管身份,呈上了由公所组织编纂的最新话本《天帅东征记》。

经林泰来本人审定后,这出新话本就开始进行推广传播。

虽然全苏州人都认为,高长江最重要的身份是林府外管事,但高长江仍然将横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