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七十年代村霸老婆 第126节(1 / 3)

“怕就怕以后咱们国家的老手艺被外国人学了去,转过头来还说是他们创造发明的,跟咱们耀武扬威......”

“要是我多有才华,这一点我自己是第一个同意的,曾经我还在乡村里插队时,我们小学一位老教授说,他们同事那会儿越有才华的人越被人欺辱,甚至因为有人精通多国语言去许多国家交流学习而被盖上了资本主义思想走狗的罪名活活打死,扪心自问,我自己是还远远达不到那个程度的......”

“如今咱们华国的文化界遭到了断层式危机,要想重新恢复,需要咱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单单是这一点还不够的,我们是未来中流砥柱,下一代以及更多的后来人却是国家的希望,而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中还不能忘记为后辈留下文化精神的传递......”

遥想当年感慨当今,再展望一下未来,对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学识上的不足还是身份上的平凡,乃至对未来自我定义与期盼,祁云一番话说完,原本围着他暗暗较劲想要比个高下的人顿时心生惭愧,心服口服的朝祁云举杯示意。

“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文化精神的传递!”

漂亮的高脚玻璃杯往祁云那边一碰,众人高举酒杯一饮而尽,再看彼此,皆是一脸坦然的笑。

作者有话要说:

路人某:你凭什么是我们圈里老大?

祁云:首先这个说法就是不对的,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会识点字会写点东西,我的梦想也不是成为什么了不得的人物,我只是抱着卑微的希望,希望我的某一段文字能够带给某一位读者一点有用的感触......

路人:....听起来很伟大的样子【唏嘘

第126章 半夜

“效果挺不错的, 看得出来, 跟你聊过之后,很多年轻人都精神更加饱满了,谈吐之间眼界也放得更远了。”

之前还局限于文化圈或者国内文圈,但是后来谈起来也是整个国家甚至展望国际,一个人若是胸怀远方,文字感情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大气恢宏。

回去的路上,张副编很是欣慰的跟祁云感慨。因为后面互相认识了之后有了引荐人,张副编也不用一直跟着祁云, 所以并不知道那些人一开始是怀着不服气的念头找祁云的。

不过精神面貌的改变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陈总编都跟张副编感慨了好几句,觉得祁云果然不愧是被他的读者们奉为“启明星”的人物, 满身正能量如此具有感染力,很是羡慕了张副编一回。

要是他们报刊也有这样一号人物那该多好啊, 说不定振臂一呼万千优秀作家的稿件就如同寒冬腊月的雪花一样簌簌堆满他们编辑部。

青年节之后祁云没有再参加什么聚会, 趁着拜托老王帮忙找房源的空隙祁云在琴瑟行专心调整琴弦部位的最后细节。

祁云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架琴终于在五月中旬进行最后的调音之后宣告完成,这是祁云入门作, 也是全然属于他的作品,那种心情自然是不一样的,跟抱第一个孩子是相差无几的感觉。

“不错, 音色清明不失圆润。”

将近一年的学习,祁云从老何那里学到的很多技巧知识都是在这架琴上摸索着实践的,有过失误,也有灵光一闪的巧妙。

成品不能算极好, 却因为本身所代表的意义而显得足够珍贵。

老何把琴放在香案下那个始终空着的琴架上,“供奉一个月之后你再带回家吧。”

老何这辈子也就临老了才有祁云这个徒弟,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老何家的琴瑟行,以后将会交到他手上,祁云做出来的第一架琴,自然要供奉一段时间用以告慰祖师,以示何家琴瑟行已经有了传人。

这些事老何没有跟祁云说,祁云只以为是琴瑟行里的一些老规矩。

“明天开始,你可以学习一下其他乐器了。”

老何拿了本书给祁云,里面都是不同乐器的解析图以及一些知识技巧,这些是需要祁云自行学习的。

蹬着自行车回家的时候江画眉正在堂屋的桌子边写一套语文跟数学的试卷,旁边桌角上摆放了一个手表,这是在掐着时间做卷子,这是祁云模拟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卷难度手写的卷子。

“阿云回来了?小河在做饭,一会儿就能吃饭了。”

再过一个多月江河也是十四岁的人了,现在家里人都忙不过来,做做饭这些事儿还是难不倒他的。

祁云看了一眼江画眉做的卷子,“还有多少时间?”

这是在问她剩下的考试时间。

“二十分钟。”

祁云点点头表示明白了,也不打扰她,先去房间里换了件衣裳,回头去厨房里,看见平安坐在灶台旁的小凳子上,手里抱着火钳再努力的夹地上散落的煤渣,江河正把面团削成一片片下锅。

“姐夫回来啦?平安,去跟爸爸玩,舅舅马上把面块端过来了。”

晚上吃面块,这个方便,加上平安也喜欢吃。

下午江河放学之后先去了店里拿现金看账本,顺便带了些厨子弄出来的卤菜,一会儿配着面块吃刚刚好。

饭馆里每天都有钱进账,自然不可能真就让钱积攒着就放在店